0

學習次第

II.《大圓滿 普賢密意總集》總體前行

崗頂法王 講授

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

 

前行實修法之三要點:身、語、意分述於下

1、於悅意墊上,身節要點端處而坐:坐墊舒適即可,依個人習慣可雙跏趺,或單跏趺坐。身不太鬆不太緊,挺直而端坐,身直則脈直,脈直則氣順,氣順則明點直通無礙,本智覺性才能因此顯現。

2、心松坦:心平靜、寬坦、放輕鬆,不思維過去現在和未來,如此心境才適合實修。

3、三吐濁氣:此為語之要點,中脈是本智之脈,是一切脈的根本,左邊是血脈,右邊是精脈,如水管中空。三脈於臍下四指之處交會。

- 身要點詳述
毗盧遮那七支坐

為大日如來所傳下的坐姿,其要點有:
1、脊背挺直,如堆疊之錢幣;
2、雙肩平伸如鷹展翅,雙手自然下垂;
3、雙足金剛跏趺坐最好;
4、頸脖微微彎曲 (或下巴微收);
5、眼睛平視鼻尖前方;
6、舌抵上顎;
7、雙手結禪定印。

- 語要點詳述
三吐濁氣方式

1、身七支跏趺坐,雙手結金剛拳 (大拇指壓無名指之指根處 合拳) 放置於鼠蹊部,手臂伸直,觀想三脈於身中直立。(無名指之脈為業氣、煩惱氣之脈,因此以拇指壓制握拳。)

2、右手食指壓住左鼻孔,由右鼻孔吸氣,觀想氣繞過右脈吸入丹田位置後,再由右手壓住右鼻孔,由左鼻孔呼出,此時觀想所呼出的氣外形為煙狀,顏色為灰白色,性質為嗔怒。

3、左手食指壓住右鼻孔,由左鼻孔吸氣,觀想氣繞過左脈吸入丹田位置後,再由左手壓住左鼻孔,由右鼻孔呼出,同時觀想所呼出的氣外形為煙狀,顏色為暗紅色,性質為貪執。

4、左右鼻孔同時吸滿氣滯丹田後,再同時呼出氣時,將放置於鼠蹊部的雙手緩緩移置於膝處,並用力呼出滯於丹田的濁氣,握拳的雙手于氣呼出時,同時十指于膝處張開。此時觀想所呼出的氣外形為煙狀,顏色為灰黑色,性質為愚癡。

依照此呼吸順序作完一遍即是三吐濁氣,如連續三次即是所謂的九吐濁氣。除修五加行外,平時的任何實修,如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時,若有昏沉調舉、妄想紛飛時,也可以藉由三吐濁氣幫助提起正念。
吸氣時可以不做觀想,如欲觀想,可以觀所吸入之氣,為諸佛菩薩所加持之本智之氣。

金剛阿闍黎補充
三脈以及三脈交會的位置
坐姿調整之後,接下來要觀三脈。三脈是一切脈的主要。
三脈指的中央的中脈以及左右白色紅色精血二脈。

首先要理解什麼叫中脈:
中脈外藍內紅,粗細如箭桿,可以食指的粗細為準。

(中脈)具有四個特色:
一、色青如蓮花的蓮瓣,蓮花的蓮瓣有說是青色的,指的就是藍色。
二、如蓮瓣般的薄。
三、如芭蕉樹般的筆直。
四、如麻油燈般的油亮(因此中脈是有光輝的)。
為什麼用麻油的燈做形容呢?
因為麻油燈的亮度最高、最清晰,所以中脈必須具有這四個特點。

中脈的右邊有代表方便的精脈,白色;左邊有代表空性勝慧的血脈,紅色;左右二脈的大小,是中脈的1/2;左右二脈加起來,剛好是一個中脈。
中脈的位置,最頂端碰觸梵穴,最底端在膌處下方四指處,連接密處。左右二脈開口處是鼻孔,往上順著眉毛到達耳朵再往下進入身體,微微刺入(稍微接觸)中脈,看起來好像藏文的洽字(也像英文的W)。中脈在身體中的位置,靠近脊椎。
毗盧遮那七支坐,身體一直脈就挺直了,脈直氣就順,氣順心就安,這是所謂的掌握身節要點。「待心鬆坦」,所指的是當心放鬆,心回到本來的狀態,沒有任何妄想的狀態。

- 意要點詳述
祈請上師安住頂門
觀想外相為根本上師,其本質為蓮花生大士,並瞭知上師之斷證功德與佛無二無別,於彩虹圍繞中安住,如此觀想後,以虔誠恭敬之心念誦祈請文;念誦時所具之恭敬心越強,所得加持力也越大,如蓮師所言:「具足信心者,蓮師住其前」。經常憶念上師之身語意功德,是培養對上師信心最好的方法,能令信心自然增長。

念誦
具德根本上師如意寶  祈請安住我頂蓮月座
並以大恩隨許攝受已  賜予身語意之諸成就  (念誦三遍)

繼之以恭敬虔誠之心祈請上師加持、攝受:
一切三時如來之體性上師您證知我
祈請加持我相續令成熟解脫
祈請加持相續中升起殊勝甚深道之證悟
並祈請加持於此生中修持光明大圓滿勝道至究竟。

以恭敬虔誠之心念完祈請文之後,觀想上師化為五彩光點,從頂門梵穴融入自己內心,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合而為一,在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時妄想當中安住片刻。

信心的類型
1、虔誠的信心:例如進入寺廟大殿禮佛,內心獲得清淨,雜念不生。
2、欲樂的信心:例如見到上師,渴望獲得的法教並證悟功德。
3、深信的信心:瞭解真實義之後所產生的信心,內心真實相信諸佛及上師身語意的功德,因此對三寶深信不疑。

其中深信的信心最為重要,由於內心已如實瞭解,因此信心不會改變。前二種信心則容易衰損,不易持久。